什么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00:00
1:52

医生主讲实录

首先应了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患有骨质疏松症后,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降低,在受到轻微力量,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属于病理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易发生于脊柱、髋关节、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临床上以六十岁以上的女性多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x线表现,除了有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如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等骨质疏松的表现。

因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故其治疗方法应该以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小的方法,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应着重于功能恢复和组织修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