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十条病理诊断标准

  1. 慢性胃炎常见病变主要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不再用“浅表性”。因为“浅表”对应于“深层”,是深浅的划分用语,不能反映胃黏膜腺体的数量。
  
  2. 慢性胃炎按照病变的部位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
  
  3. 慢性胃炎有少部分是特殊类型胃炎,如化学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胃炎、胶原性胃炎、放射性胃炎、感染性(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胃炎和Menetrier病等。
  
  4. 胃黏膜萎缩是指胃固有腺体减少,组织学上有两种类型。(1)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层部分或全部由肠上皮腺体组成;(2)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数目减少,取代成分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或炎性细胞(主要为慢性炎性细胞)。
  
  5. 只要慢性胃炎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不管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临床医生可根据病理结果并结合内镜所见,最后做出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判断。
  
  6. 早期或多灶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呈灶状分布。需注意的是取材于糜烂或溃疡边缘的黏膜常存在腺体破坏,其导致的腺体数量减少不能被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外,活检组织太浅、组织包埋方向不当等因素均可影响萎缩的判断,没看到固有膜全层是不能判断有无萎缩的。
  
  7. 病理诊断应对不同部位的活检组织标本分别报告。胃镜活检中对于不同的部位采取活检时,应对相应活检标本分开固定和标注清楚。病理检查时标本要分别标注序号及分别包埋,切片观察后诊断时同样需分别对不同部位组织发出报告。此种报告方式可向临床医师反馈更直接的信息,有利于胃镜医师检验自己的胃镜下观察能力和提高判断准确性。
  
  8. 多年来应用“异型增生”表示胃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改为“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是同义词,后者是WHO和国际癌症研究协会推荐使用的术语。目前国际上对此术语的应用和国内对此术语的采用及译法意见并不完全统一。
  
  9. 慢性胃炎观察内容包括5项组织学变化和4个分级。5项组织学变化包括Hp感染、慢性炎性反应(单个核细胞浸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固有腺体减少)、肠化(肠上皮化生)。4个分级包括:0提示无,+提示轻度,++提示中度,+++提示重度。
  
  10. 胃镜检查标本的采集。由于慢性胃炎时炎性反应程度、腺体肠化、腺体萎缩、间质增生等病理组织学变化是不均匀分布的,因此对于胃镜活检需要具备一定基本条件。
  
  (1)胃镜活检钳的直径需>2mm(因为胃黏膜的一个小区的宽度为1.5mm,深度为1.5mm),可采用全(或半)张开活检钳方法活检。
  
  (2)活检组织拉出胃镜镜筒后立刻放入固定液(10秒内为最佳,以免干燥影响制片,固定液为中性缓冲4%甲醛溶液)。
  
  (3)病理科在包埋组织时需要确认黏膜的表面与深面,确保切片后可以观察到黏膜全层;否则,将失去判断有无萎缩的基本条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