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00:00
1:37

医生主讲实录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约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80%到90%左右,抗体主要是IgG,其次为C3,37摄氏度最为活跃,为不完全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致敏的红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发生血管外溶血。最常见为IgG和C3抗体同时存在,引起的溶血最重。其次为IgG和C3抗体单独存在,引起的溶血最轻。

约有50%的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因不明,常见的继发性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1、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如淋巴瘤等。4、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