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细胞比率偏高

00:00
02:11

医生主讲实录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聚合的包浆脱落而来,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致,易于聚集和破坏,在形成白色血小板栓,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血凝和血块收缩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理变化,在运动,进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可恢复,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到10%的波动,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高,妇女月经前血小板会降低,经期第一天血小板可降低一半,后又逐渐升高。

病理变化:

1,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急性失血,脾切除手术后溶血性贫血,针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脾功能亢进,再生性贫血,放射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白血病,免疫性或特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引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