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5来源:北京崇文中方中医医院
在中医理论中,“血气虚弱”这一概念,犹如古树之枯槁,揭示了人体气血两虚之深层状态。气血,作为生命活动的基石,不仅滋养着脏腑百骸,更是抵御外邪、维持生理平衡的关键。气,无形而运行不息,主司生血、行血、摄血;血,有形而濡养全身,承载着气的运行。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生命的蓬勃与和谐。
气虚,犹如风中残烛,光芒渐弱。其表现于外,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频出,稍动则气喘吁吁,舌淡苔白,脉象虚软无力。此皆因气虚无力推动脏腑功能,机体活动能力随之下降;气虚不固,汗液无制而自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故易感冒。血虚,则如秋日之花,渐失鲜艳。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发麻,月经量少或闭经,皆是血虚之兆。血虚不能滋养脏腑经络,形体失养,故面色唇甲无华;血虚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血虚心神失养,故心悸失眠;血虚筋脉失养,故手足发麻;血虚冲任失养,故月经量少或闭经。
血气虚弱之因,非单一之故,乃内外因交织之果。先天禀赋不足,如幼苗之根浅,难以汲取深厚之养分;后天失养,饮食不节,偏食挑食,营养摄入不足,犹如土壤贫瘠,难以滋养万物;过度劳累,体力脑力双重消耗,气血暗耗,犹如机器运转过度,磨损加剧;久病不愈,慢性疾病消耗气血,或大病之后气血未复,犹如战后重建,需时日恢复;情志失调,长期精神抑郁,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损伤脾气,犹如阴雨连绵,阳光难照,万物生长受阻。
在崇文中方的大阴阳理论中,能量学说占据核心地位。大阴阳,强调的是生命能量的强弱与平衡。若将人体比作宇宙,则各脏腑器官为星辰,气血为星辰间流动的能量流。当某一器官(小阴阳)出现问题时,实则是大阴阳能量失衡之表现。肾,作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为生命能量之源泉。若肾之能量不足,无法开启命门,则气如游离之日光,四处游荡,形成浮阳。浮阳所到之处,烘烤体内津液,导致一系列问题。
此理论启示我们,治疗血气虚弱,需从大阴阳的视角出发,注重肾之能量的充沛与命门的开启。唯有肾之能量充沛,方能引火归元,引导气归其位,使精化气、气化精之循环恢复正常。肝肾同补,生精生血,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血气虚弱之问题,恢复身体健康。
治疗血气虚弱,当遵循补气养血、健脾益胃、调和营卫之原则。健脾益胃,则需注重饮食调养,合理膳食,避免偏食挑食,以促进脾胃之运化功能,为气血生化提供充足之源;调和营卫,则需注重情志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外邪入侵。
在崇文中方的治疗体系中,更强调从整体出发,注重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能量平衡。通过调整肾之能量,开启命门,引导气归其位,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同时,注重肝肾同补,以生精生血,从根本上解决血气虚弱之问题。
血气虚弱,乃生命之火的微弱之兆。治疗之道,在于从大阴阳的视角出发,注重肾之能量的充沛与命门的开启,调和阴阳,补气养血,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血气虚弱之问题,让生命之火重新焕发光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