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有什么症状

概述:

缺铁性贫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小儿发病率高,尤以六个月到两岁最多见;哺乳期及妊娠妇女也多见。其发病缓慢,多不能确定发病日期,常在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发现,其表现随病情轻重而异。症状与其他慢性贫血相同,有乏力、易疲劳、心悸、气促、眼花、耳鸣等症状,症状与缺铁程度成正比,如血红蛋白降至80~100g/L,病人自觉症状轻微;降至40~60g/L,活动后出现心悸、气促、眼花、耳鸣;降至30g/L以下时,病人则由懒言、怕动以及贫血性心脏病等。其特有症状最常见有消化道表现,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

饮食治疗:

根据病人状况,以适当的途径补充引起贫血的相关营养素,以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给予高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进行病因治疗。补充含铁分丰富的食品,如富含血红蛋白铁的猪肉、鸡肉、鱼类等;给予高蛋白饮食以促进铁的吸收,也可提供体内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原料;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素食、偏食、挑食等。合理饮食与营养可以有效的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选择含铁丰富的食品,如海带、龙须菜、紫菜、木耳、香菇、豆类及豆制品,以及肉类、禽蛋、动物的肝肾等。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柠檬汁、桔子汁和富含铁的蔬菜等。避免在进餐时饮用咖啡和茶叶等,因其能减少食物中铁的吸收。

预防:

铁缺乏对小儿影响最大,应作为重点人群;小儿缺铁性贫血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即孕妇饮食应给予足够铁;提倡母乳喂养的,至少要有四个月时间,在此期间不加固体食物,4个月后开始补铁;人工喂养者宜采用铁强化处方;幼儿期应注意饮食安排,保证有足够的动物性蛋白和豆类食品,不仅可提供优质蛋白质,其铁含量丰富且吸收率也高;因鸡血、鸭血、猪血都是铁的良好来源,豆浆中铁比牛奶要多,这些可以多吃。此外,给予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提供维生素C。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