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诊断腱鞘囊肿,体表脂肪瘤来鉴别

“医生,我手上这个包长了挺久了,不痛不痒的也就一直没去理它,但是最近发现它好像会慢慢长大,心里有点害怕,听人说脂肪瘤也会长包,我应该不会是脂肪瘤吧?”老刘(化名)向医生描述病情。

“你先别担心,看你这个情况,脂肪瘤的可能性不大,估计是腱鞘囊肿,建议还是做个彩超看看。”

老刘(化名)听取建议,进行了手部彩超检查,结果真如医生猜测,老刘(化名)右手无名指掌间有囊液性肿物,确诊为腱鞘囊肿并局部囊壁钙化,考虑和长期从事体力活导致局部慢性劳损引起。

那么,什么是体表脂肪瘤?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其次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等。患者年龄多较大,多见于40~60岁中年人,儿童较少见。

那么,腱鞘囊肿与体表脂肪瘤的区别是什么呢?

腱鞘囊肿是发生在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而体表肿瘤就是长在人体表上的肿物,大多数是良性肿瘤,对人体健康基本没有影响,正常的脂肪良性肿瘤被称为脂肪瘤,其与腱鞘囊肿的发生机制、好发部位及治疗措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腱鞘囊肿好发于腕背部,手舟骨及月骨的背侧,拇长伸肌腱及指伸肌腱之间。腱鞘囊肿常见单一囊肿,有时也可能为多个囊肿,其中的渗出液呈无色的透明胶冻样。囊肿生长缓慢,少数有局部胀痛感。体表脂肪瘤与腱鞘囊肿一样均为良性的病变,但是脂肪瘤发生的部位,通常在四肢和躯干皮肤体表的皮下,若脂肪较多的患者,有时也可能会发生在四肢的深部脂肪中。

目前认为腱鞘囊肿的发生与关节反复劳动损伤肌腱,或者与关节附近的结缔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有一定的关联。部分腱鞘囊肿可以被推动,而另外一部分却不容易被推动,这与囊肿的囊颈大小,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而且,小部分腱鞘囊肿可以自然消失,但容易反复生长,大部分若无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给相应肢体的运动造成一定的障碍。大部分脂肪瘤一般通过手术容易切除掉,并且极少发生恶变的可能。

那么,腱鞘囊肿与体表脂肪瘤如何进行鉴别呢?

腱鞘囊肿:腱鞘囊肿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患者出现腕背部肿块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人主诉进行体格检查,主要是对囊肿进行触诊,必要时行彩超检查。

(1)体格检查: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触诊检查,医生可在病变部位扪及圆形或椭圆形,如硬橡皮样实质性感觉肿物,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囊颈较小者略可推动;囊颈较大者,则不易推动。其次,我们需要进行视诊检查,医生用手电从囊肿一侧照射,使光穿过囊肿中心,观察其透亮程度,评估其内容物是固态还是液态。

(2)影像学检查:

浅表软组织彩超,可评价囊肿内容为性质,帮助诊断腱鞘囊肿。

体表脂肪瘤:体表脂肪瘤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患者出现肿块,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超声、CT、磁共振、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1)体格检查:

为了明确是否存在肿块,然后医生会对肿块进行触诊,检查肿块的大小、位置、质地、活动度、和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并了解有无红肿、破溃、渗液等。

(2)影像学检查:

①超声:B型超声可以明确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彩色超声可以了解肿块的血液供应情况,有助于区分良、恶性。

②CT:适用于肿块在身体深层部位、体积较大、特征不明显的患者,排查是否有感染、血肿、恶性肿瘤等情况。

③磁共振:可初步了解身体深层部位肿块的性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