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

概述: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指各种原因使肝脏病变导致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临床可表现为瘙痒、乏力、尿色加深和黄疸等,早期常无症状,仅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 水平升高,病情进展后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严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胆汁淤积性肝病按发生部位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 如胆汁淤积持续超过 6 个月,则称为慢性胆汁淤积。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胆肝内汁淤积病因较多,常见的有病毒、细菌、寄生虫、药物、毒物、自身免疫反应、酒精、结石、肿瘤和遗传代谢等,任何能引起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损害及胆道系统梗阻因素均可导致胆汁淤积发生。 除引起胆汁淤积原发疾病相关临床症状外,肝脏胆汁淤积本身可引起相关临床症状,主要有黄疸、皮肤瘙痒、疲劳、脂肪泻、黄色瘤和骨质疏松等。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目的是改善由于胆汁淤积所致的临床症状和肝脏损伤,主要有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

  2、人工肝:若伴发重度黄疸或严重瘙痒,经过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时候,可以考虑应用人工肝方法治疗,主要包括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血浆滤过透析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