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前期与心脑肾血管风险的相关性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及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Disease,CKD)等主要并发症,不但致残、致死率高,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负担。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 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21世纪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的大量临床研究均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慢性病。通过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 制,可明显减少CVD及CKD等并发症,有效降低疾病负担和危害。然而,我国高血压总体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很低。因此,必须强调高血压一级预防的重 要性。
  早在1939年,Robinson等学者根据人寿保险体检记录发现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在120~140 mmHg范围与日后高血压和CVD发病率呈正相关趋势,因此提出了“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一词[1]。在该概念提出的60多年 后,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NC 7)正式提出将SBP 120~139 mm Hg(1 mm Hg=0.1333 kPa)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80~89 mm Hg定义为“高血压前期” 。
  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全球各国高血压前期的发生比例高达30%~50%。新近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全球20项研究横断面研究及6项队列研究, 共25,0741例研究人群的结果显示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为36%,其中男性为40%、女性为33%。然而,该荟萃分析中所纳入的研究间存在着显著的异质 性。一项纳入我国大陆21项横断面调查研究、共258,295名研究对象的荟萃分析显示,我国现有研究报道的高血压前期发生率为22%~65%,但 各研究间也存在显著异质性。提示各地区间高血压前期发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血压前期人群伴随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更 易进展为临床高血压状态和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然而,目前对于高血压前期的定义尚存在诸多争议,主要包括:
  1. 高血压前期的定义可能会引起民众的恐慌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2. 尽管在横断面研究中发现高血压前期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但难以证实高血压前期与靶器官损害的因果关系;
  3. 高血压前期的血压范围过宽,在其血压范围内,不同血压值(如血压120~129/80~84 mm Hg和130~139/85~89 mm Hg)进展为高血压和发生靶器官损害的风险并不一致(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亚组间的“异质性”);
  4. 由于高血压前期常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等。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校正这些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并不 完全一致。因此,既往研究发现的高血压前期与CVD的相关性是由于长期轻度血压升高直接导致、抑或由于合并危险因素所致尚未明确。
  5. 高血压前期对不同靶器官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在心血管疾病中,卒中与血压异常的关系最为明显。而既往降压治疗研究发现,由于冠脉灌注和血压(尤其是 舒张压)密切相关,因此过低的血压反而可能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增加(J型曲线现象),但目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基于以上争议,我们课题组对高血压前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 广东省顺德地区社区高血压前期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
  通过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地区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体检人群的资料,探索该地区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以及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亚组间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的差异。结果发现,顺德地区的35岁以上社区体检人群中,高血压前期发生率高达38.6%,其中男性人群高血压前期发生率(43.5%)显著高于女性人群 (32.2%)。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伴随着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糖、血脂和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显著增加。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发现,在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亚组中,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明显差 异,表现为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人群(120~129/80~84 mm Hg)超重和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比例显著高于理想血压组,而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130~139/85~89 mm Hg)人群超重和IFG进一步升高,且伴随着血脂和尿酸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的存在。
  二、高血压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相关性荟萃分析
  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纳入2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499,308参与者进行荟萃分析。在校正多重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增加58%的复合CVD发生率( RR =1.58,95%CI=1.45~1.73, P<0.00001)。在亚组分析中,我们发现,与理想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增加CVD的发生相对风险47%( RR=1.47,95%CI=1.34~1.61, P<0.001),且该风险在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人群中进一步增加( RR=1.85,95%CI=1.62~2.12, P=0.007)。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人群发生CVD风险显著高于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人群( P=0.005)。在其余亚组分析中并未发现亚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根据合并的RR值和人群中高血压前期的百分比计算人群归因分数 (Population-attributable risk,PAR)。PAR%即研究人群中事件的发生可归因于某特定危险因素的比例,换言之,如果该危险因素能够消除,人群中可以减少该事件发生的百分 比。结果提示,高血压前期对CVD的 PAR为16.7%。
  三、高血压前期与卒中相关性荟萃分析
  尽管我们已经证实,从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开始,CVD发生风险即已开始增加,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与CVD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在CVD中,卒中与血压异常的 关系最为明显。然而,既往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高血压前期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该风险主要由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所致,而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与卒中的 相关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重新纳入19项来自普通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共762,393参与者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发现,在校正多重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显 著增加卒中发生相对风险( RR=1.70;95%CI=1.61~1.80, P<0.001),高血压前期对卒中发生的PAR为20.6%。与理想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44%( RR=1.44,95%CI=1.27~1.63, P<0.001),且该风险在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人群中进一步增加( RR=1.95,95%CI=1.73~2.21, P<0.001)。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人群发生卒中风险显著高于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 P<0.001) 。本研究与既往荟萃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检索策略不同,导致纳入荟萃分析的研究不同所致。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更为广泛的检 索策略,纳入了最新的报告进行分析。更为广泛的检索策略有助于避免遗漏可能的相关研究,而尽可能的系统检索相关文献是减少荟萃分析发生偏倚的重要手段。
  四、高血压前期与冠心病相关性荟萃分析
  血压异常对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影响不尽相同。我们进一步探讨了高血压前期不同亚组与冠心病风险的相关性。通过纳入来自普通人群的17项研究,共 591,664参与者的分析发现,在校正多重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生相对风险( RR =1.43;95%CI =1.26~1.63,P <0.001)。与理想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和高值亚组均显著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低值亚组: RR=1.27,95%CI=1.07~1.50, P=0.007;高值亚组: RR=1.58,95%CI =1.24~2.02, P<0.001)。然而,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和低值亚组人群间冠心病发生风险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15) 。高血压前期对冠心病发生的PAR为14.3%。
  
  有趣的是,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冠心病风险,欧美人群( RR=1.71,95%CI=1.54~1.89,P < 0 . 0 0 1 )高于亚洲人群( RR = 1 . 2 3 , 9 5 %C I =1.13~1.33, P<0.001)(亚组间比较P<0.001),进一步证实了血压异常对靶器官的损害可能存在种族差异性。
  五、高血压前期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荟萃分析
  在该部分研究中,我们纳入2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1,129,098参与者。其中12项研究报告了和高血压前期相关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6项研 究仅报告了心血管死亡风险,2项研究仅报告了全因死亡风险。因此,最终分别有14和18项研究纳入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析。结果发现,在校正多重心 血管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并不增加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 RR=1.03;95%CI=0.97~1.10, P=0.35);但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 RR=1.28;95%CI=1.16~1.40, P<0.001)。高血压前期对心血管死亡的PAR为10.5%。
  亚组分析发现,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 RR =1.28,95%CI =1.16~1.41, P<0.001);但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并不增加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 RR=1.08,95%CI=0.98~1.18,, P=0.12),两亚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
  六、高血压前期与终末期肾脏疾病相关性荟萃分析
  肾脏是高血压病器官损害的重要靶器官之一,但在高血压和理想血压间的过渡状态——高血压前期,是否会导致肾脏损害则尚无定论。我们通过对6项前瞻性队列研 究,共1,003,793参与者的荟萃分析发现,在校正多重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显著增加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 disease,ESRD)发生相对风险( RR=1.59,95%CI =1.39~1.91, P <0.001)。高血压前期对ESRD发生的PAR为19.6%。在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人群中,ESRD的发生风险增加44%( RR=1.44,95%CI=1.19~1.74,P <0.001),而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人群中,其风险则进一步明显升高( RR =2.02,95%CI =1.70~2.40, P<0.001)。高血压前期高值亚组人群的终末期肾病风险显著高于高血压前期低值亚组人群( P=0.01))。
  七、总 结
  本课题系列研究在发表之后,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著名学术媒体和公众媒体的也进行了广泛报道。这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前期是威胁全球健康 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不但其发生率高达30%以上,且高血压前期人群伴随着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我们通过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即使在校 正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之后,高血压和理想血压间的过渡状态——高血压前期,仍是心脑肾血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前期定义的意义在于让广大公共 卫生工作者、临床医生甚至普通群众都意识到,在血压120~139/80~89 mm Hg这个范围内已非正常,应及时筛合并的危险因素以及亚临床病变,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避免发展到靶器官损害。
  目前,生活方式改变是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的基石。近来更新的高血压病国际性指南并不推荐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研 究证明药物干预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能否带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